糖尿病饮食治疗之饮酒与血糖的关系

课程内容来源于《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一书》王英、聂文涛著。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儒医理论视角下的饮食管理究”(10YJCZH)基金资助,由天津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王英教授及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聂文涛共同著成。书中以儒医理论为视角,对常见谷物、蔬菜、坚果、浆果、肉食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对中国人常见的日常食物进行了考察,从食物结构与健康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的食物发展历史,由此得出结论:维护传统食物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流行的根本所在。全书围绕经典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发觉了经过验证且符合历史传统的饮食管理方法。

1.饮酒有利于降低血糖吗?

2.饮酒会导致血糖升高吗?

思考:饮酒会降低血糖还是导致血糖升高?

1.一些经常饮酒的人发现大量饮酒之后,血糖开始降低。于是,他们甚至得出结论:喝酒有利于控制糖尿病。

2.酒后发生的消渴现象、低血糖现象,对健康非常不利。酒精在人体内的生化反应结果,还可以导致尿酸增高,甚至引发痛风发作。

3.饮酒多的人,出现所谓“啤酒肚”的肥胖现象,但也有些人长期饮酒却消瘦。

1.过量饮酒对血糖的影响

一些经常饮酒的人发现大量饮酒之后,血糖开始降低。于是,他们甚至得出结论:喝酒有利于控制糖尿病。事情是否就这么简单呢?但是,当把观察的期间放长,就可以看到:一次过量饮酒会影响之后几天内的血糖,异常的血糖降低会刺激人体升高血糖;饮酒之后的低血糖造成了酒后身体恢复期的高血糖,甚至包括酒后的消渴体征。因此大量饮酒正是造成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2.如何看待醉酒之后的恢复期的血糖升高

醉酒之后的恢复期,血糖升高有助于人体恢复体力。所以,当人体觉得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经常伴随的是高血糖。对醉酒者来说,略高一些的血糖对他的健康是有利的。

3.饮酒与肥胖或消瘦的关系

酒精引发的消渴现象包括口渴、饥饿、多尿。饮酒者的体重增加,是由于饮酒过程中进食了大量的肉食和蔬菜。但如果这些肉食和蔬菜不足以抵消消渴造成的消耗,体重也会减少;反之,有可能发胖。也就是说,饮酒通常不是单纯的饮酒,可能伴随大量进食肉类和蔬菜。

而我们讲过,多食肉类和蔬菜对健康的影响,可引发人体复杂的代谢过程。所以在饮酒者中,可以发现肥胖者,也可以发现消瘦者。

[重要知识1]人体内酒精的代谢过程

一般来说,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在40分钟左右达到高峰,45分钟以后开始下降。普通人喝一瓶啤酒,2个小时内血液中仍然可以测出酒精。

血液中酒精的浓度(bloodalcoholconcntration,BAC)问题,随着对酒后驾驶的严格处罚而越加被重视。

酒精进入人体后,除少量通过呼吸、尿液和汗液排出外,基本都是通过肝脏分解。乙醇进入肝脏后,被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然后乙醛又被乙醛脱氢酶脱掉两个氢原子,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乙醇还能被肝脏细胞色素酶CYP2E1酶分解代谢。

酒精在体内氧化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基本上都以热的方式释放,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人体在处理酒精的过程中,相应的生理活动会导致能量消耗。所以饮酒本身不导致肥胖,甚至相反。问题在于饮酒者往往同时吃下大量菜肴,这就使体内摄取了过多营养物质。

酒精在体内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乙醛使血管扩张。因此,酒精分解越快的人,越容易脸红。人们也可以通过饮酒后特殊的脸红,而直接感受到他人是否喝酒了。

[重要知识2]中医学对饮酒的论述

1.《黄帝内经》中,酒是用来治病的,而不是日常饮用的。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1]并认为经常饮酒对健康不利,是造成早衰的第一原因,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

据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记载,文挚认为睡前用酒或韭菜,并对齐威王解释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不胥卧而究理,故以为百药由。”[3]大约一千九百年前《说文解字》中一段繁体字可以说明那时候人们对酒的认识:“醫,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说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4]作为祭祀用的酒也用来治病,但不用来日常饮用。但是,在比《说文解字》还早的《黄帝内经》成书之时,已经有很多人违背了酒的原始用法,开始变成了日常酒精饮料,并且导致早衰。

2.李时珍关于酒的药用

明代中医学家李时珍记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扬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赤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

3.滋补酒

古人养生所用的滋补酒,并不是以酒为主,而是以酒引经或助药力。

明代龚廷贤在《药性歌括四百味》中说:“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多损命。”很少量的饮用一点酒,如果与人的正确作息配合得好,并无害处。古今中医名家多有自制滋补酒的习惯。中医师们采用浸泡、蒸煮等传统家庭加工方式,制备家庭补酒,招待或赠送亲友。但是作为日常饮料,引用无度,就会危害健康。

4.孙思邈关于饮酒与糖尿病的论述

饮酒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孙思邈认为饮酒是造成消渴病(今多为糖尿病)的第一饮食原因:“论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鲊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重要知识3]从官方禁酒到失意者饮酒高歌

在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中,酒在祭祀或亲人回家等特殊场合才能饮用。

正是因为后一点原因,在交通便利的今日社会,饮酒的频率才大大提高了。在《尚书》的很多篇章里都提到酒,而且基本上都是对平日饮酒持反对态度。在《尚书·商书·微子》记述微子说:“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若之何其?”

《尚书·周书·酒诰》则记述了周公类似的劝诫:殷商自成汤到帝乙都不在祭祀之外饮酒,只有纣王平日饮酒。周公说,周文王也劝戒不许酗酒。如果周王派去卫国的官员聚众饮酒,就把他们送回来杀掉。由此可见,平日禁止酗酒是非常严厉的规定。

到魏晋时期,才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名士聚集一处,饮酒之间抒发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酒后文章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在山阴兰亭饮酒作诗,集成《兰亭集》。王羲之为之撰写《兰亭集序》。全文章法、结构、笔法极近完美,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陶渊明的诗赋给了后世嗜饮者以无限的安慰。《止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归去来兮》:“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唐代大诗人李白《将进酒》把这样的酒文化推向了最高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可见,禁酒者不是养生家,而是来自史上的伟大国家管理者;饮酒生活方式的推动不是来自养生家,而是来自失意的大文豪。

1.大量饮酒之后,会导致血糖降低。但在酗酒之后几日的恢复期,血糖会升高。所以,从长期角度看,不应该采用大量饮酒来降低血糖。

2.饮酒导致的血糖波动,酒精还引发的消渴现象包括口渴、饥饿、多尿。这是典型糖尿病症状加重的体征。

3.酗酒之后几天的血糖升高,一般有利于健康的恢复,是良性血糖升高。不建议增加胰岛素或降糖药物的方法。应该观察和保护人体的良性血糖升高。

4.饮酒本身一般不会导致肥胖。但饮酒通常伴随多食肉和蔬菜,大量饮酒者常会出现肥胖和消瘦等代谢问题。

5.大量饮酒对肝脏损害极大。而肝脏与血糖调节能力关系密切。

6.古代医学经典与名医都强调限制酒的使用,只在必要时当做药物;明君也主张酒应该只在祭祀时使用。

7.做个养生家:酒文化是在失意的官员文人诗人等推动下得到大力发展。希望大家自觉做个养生家,而不要模仿失意的官员与文豪。不反对适度饮酒,但是强调不要过度酗酒,更不要强行规劝他人饮酒。

赞赏

长按







































鍎跨鐧界櫆椋庢庢牱娌?
鏈鏂扮櫧鐧滈鐨勬不鐤楁柟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365cnbuytao.com/jbzl/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