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糖尿病的连续疾病谱学说

北京哪家皮肤病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508755.html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实至名归用者为尚

来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ID:zgsynkzz)

作者:童越,肖扬,罗说明,周智广

作者单位:医院

本文刊登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年第40卷第1期专题笔谈栏目DOI:10./j.nk010101

引用本文:童越,肖扬,罗说明,等.糖尿病的连续疾病谱学说[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40(1):1-4.

周智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院长,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湘雅名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师杂志》主编,TheJournalofClinicalEndocrinologyMetabolism编委,FrontiersinImmunology副主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正文如下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及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糖尿病主要类型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一直沿用至今[1]。依据这一通用的糖尿病分型系统,除了特殊类型糖尿病中的单基因糖尿病外,在同一糖尿病分型下的患者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从临床表现到对治疗的反应、代谢控制状况、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均可能大相径庭。而将不能诊断为T1DM、病因明确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均诊断为T2DM,致使归入T2DM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更明显的异质性。

在部分成人起病的T2DM中也存在代表自身免疫破坏B细胞的胰岛自身抗体,这一类早期临床表现类似T2DM,但同时又存在T1DM特征的糖尿病被称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也称为1.5型糖尿病。LADA本身也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将LADA根据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滴度划分为高滴度LADA和低滴度LADA两种亚型,临床特征研究显示高滴度LADA更偏向T1DM,而低滴度LADA则更偏向T2DM[2]。此外,临床上还可能遇到开始为T2DM,病程中又出现了T1DM,称为1型骑跨2型;还有既有T1DM的特征如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胰岛功能衰竭,但又同时具有肥胖、胰岛素抵抗等T2DM的特征,称为双重糖尿病或杂合糖尿病。

为了更合理全面地解释糖尿病的异质性,周智广等于年首创“糖尿病连续疾病谱学说”,即糖尿病从T1DM、高滴度LADA、低滴度LADA到T2DM,表现为连续的疾病谱,中间存在多个过渡类型[3]。该学说在之后一系列经典遗传背景、胰岛功能及衰退速度、胰岛自身免疫反应、其他自身免疫病、其他代谢特征、炎症细胞及因子等研究的支持证实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并接受。

1 经典遗传背景

从遗传角度看,T1DM与T2DM均为具有遗传倾向的多基因疾病。对于T1DM,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贡献了约50%的遗传易感性。此外,大样本高加索人群全基因组关联(GWAS)研究已经确定了T1DM相关的HLA和50多个非HLA基因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对于T2DM,现在已发现超过个与其相关的基因位点。T1DM与T2DM几乎没有重叠的疾病风险相关基因,而LADA与T1DM、T2DM均有重叠的风险基因[4]。T1DM的HLA高危单倍型频率从T1DM、高滴度LADA、低滴度LADA到T2DM逐渐递减[5]。LADA患者拥有与T1DM相同的HLA易感单倍型,但其疾病风险度却仅为T1DM的一半[6]。T1DM相关非HLA易感基因如CTLA4、PTPN22、SH2B3、INS基因的易感基因型频率在T1DM、高滴度LADA、低滴度LADA、T2DM中连续下降,也呈现类似的结果[4,7]。意大利NIRAD研究也发现,T2DM风险基因TCF7L2也在LADA患者中表达,但仅与低抗体滴度相关,提示LADA共享T2DM的遗传背景[8]。

2 胰岛功能及衰退速度

从T1DM、LADA到T2DM患者,起病时胰岛功能没有明确的界限。整体而言,T1DM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LADA患者早期胰岛功能尚存,半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胰岛功能则更为异质,包含从胰岛素抵抗为主,到胰岛素缺乏为主的不同状态。欧洲ActionLADA研究随访3年,发现LADA患者的胰岛功能显著高于T1DM患者,而低于T2DM患者[9]。与T1DM类似,胰岛自身抗体的数目及滴度可预测LADA患者胰岛功能的衰减速度,多个抗体阳性或单个抗体高滴度提示迅速的胰岛功能衰竭,而单一抗体阳性及低滴度则预示胰岛功能衰退相对缓慢[10]。意大利NIRAD研究对LADA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高抗体滴度患者胰岛功能衰减速度更快,提示高抗体滴度与严重自身免疫破坏之间的关联[10]。中国LADAChina研究3年随访研究也显示,高抗体滴度LADA患者胰岛功能衰退速度3倍于T2DM,而低滴度LADA患者和T2DM接近[11]。以上结果说明自T1DM、高滴度LADA、低滴度LADA至T2DM,患者起病时胰岛功能呈现从低到高的谱性变化,且胰岛功能衰退速度逐步减慢[11]。

3 胰岛自身免疫反应

体液免疫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血液中存在胰岛自身抗体,胰岛自身抗体的滴度、数目及阳性率可反映自身免疫反应的严重程度。T1DM患者较LADA患者抗体滴度及单、多抗体阳性率更高,因此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破坏也更为严重。与低滴度LADA及抗体阴性的T2DM相比,高滴度LADA患者或合并多个抗体阳性的LADA患者表型更接近T1DM[7,10]。从细胞免疫角度来看,LAD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可抑制大鼠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提示其体内存在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但其对胰岛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较T1DM弱。在抗体阴性的T2DM中也发现有胰岛反应性T细胞,提示部分T2DM也可能存在胰岛自身免疫反应[12]。

4 其他自身免疫病

T1DM与LADA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乳糜泻(celiacdisease)、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及Addison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是LADA最常合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周智广团队研究发现在中国人LADA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率为16.7%,高于T2DM患者(7%);LADA甲状腺任一抗体阳性率[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或TPOAb阳性]为18.9%,与经典T1DM无显著差异(18.9%)[13]。高滴度GADA的LADA患者中TPOAb阳性率为44.4%,高于低滴度GADA的LADA患者(9.7%)。国外研究也显示高滴度GADA的LADA患者与低滴度LADA患者相比,TPOAb阳性率(37.1%对16.5%)明显增高,高滴度GADA的LADA患者其TPOAb阳性的风险是低滴度GADA的LADA患者的8.6倍[14]。而TPOAb、21羟化酶抗体(21-OHAb)及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TTGAb)的阳性率在高滴度GADA、低滴度GADA的LADA、T2DM患者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认为高滴度GADA的LADA患者更易合并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建议对LADA患者,尤其是高滴度GADA的LADA患者常规筛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5 其他代谢特征

肥胖及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MS)不仅与T2DM密切相关,也在近年研究中显示出了与T1DM和LADA有一定关联。中国T1DM人群中MS的患病率几乎没有报道,一项小型研究发现,5年内经典T1DM患者的MS患病率为8.51%,而中国LADA人群中的MS患病率更接近T2DM(62.0%对75.6%)[15]。相反,欧洲人的LADA伴MS的患病率更类似T1DM[LADA(41.9%)对T1DM(31.9%)对T2DM(88.8%)][16],中西方LADA患者合并MS的比例差异较大,可能与GADA滴度的分布特点有关。另外,高滴度LADA超重及肥胖的比例较小,较少合并MS,而低滴度LADA超重及肥胖的比例与T2DM相似,多合并MS。新近代谢组学的研究也提示血清代谢产物从T1DM、LADA到T2DM呈现连续性变化,并不存在某种类型的特征性分子[17]。

6 炎症细胞及因子

系统性炎症是T2DM的特征,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在T2DM中均显著升高[18]。T1DM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正常对照[9],且外周血白细胞数目从T1DM、LADA到T2DM逐渐上升[19]。欧洲ActionLADA研究报道了LADA患者中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清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水平与经典T1DM相似,低于抗体阴性的T2DM患者,但高于正常对照人群[20]。脂联素在T1DM、LADA患者中有增加,而在T2DM水平减少,还发现GADA滴度与脂联素呈正相关,与超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肝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从T1DM、LADA到T2DM也呈递增趋势。

除了上述6个方面,从T1DM、高滴度LADA、低滴度LADA到T2DM,还存在发病年龄、胰岛素抵抗程度逐渐递增,对胰岛素的依赖程度逐渐减低等谱性变化,均从不同角度印证了糖尿病连续疾病谱学说。该学说有助于对糖尿病异质性的理解,强调通过多维度、多指标指导临床分型与诊疗,对糖尿病的传统特征分型体系提出了挑战。精准分型是实现精准治疗和预测的前提,近年有学者开始提出新的糖尿病分型方法。

T1DM具有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损伤的特征,因此依据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和不同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滴度组合可将T1DM细分为不同的亚型。周智广教授团队提出针对T1DM采用ABC分型法,以胰岛自身抗体、胰岛B细胞功能与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水平)为指标指导T1DM亚型划分,可实现对急性起病T1DM患者的早期精准识别及有效的预后判断[21]。美国JoelT.Dudley教授团队通过结合电子医疗数据库(EMRs)数据挖掘与拓扑结构分析将T2DM区分为3种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临床特征及疾病预后的亚群,为T2DM的早期预防及临床管理提供了指导[22]。LeifGroop教授团队的建议,以胰岛自身抗体中的GADA、诊断年龄、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B细胞功能(HOMA2-β)和胰岛素抵抗(HOMA2-IR)6个指标为基础,将成年糖尿病患者分为5个亚型,用于区分不同的疾病进展和糖尿病并发症风险,该模型在队列研究中进行了验证,效果良好[23]。当然,这些研究对新分型系统的探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仍需要在长期、不同种族的大规模随访队列中完善并验证其有效性。

诚然,糖尿病连续疾病谱学说并非完美,仅描述T1DM、LADA、T2DM,尚未纳入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与妊娠期糖尿病,故仍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遗传和环境因素是糖尿病发病最重要的两大病因,从遗传决定的单基因糖尿病,到多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糖尿病,再到单纯环境引起的糖尿病(如感染、胰腺切除等),遗传与环境二者在这一宏观“糖尿病连续疾病谱”中的作用也呈现谱样变化。目前糖尿病连续疾病谱学说还有待于完善、拓展、验证并应用,虽然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将推动和促进未来精准分型、精准治疗和精准预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略)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实至名归

用者为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365cnbuytao.com/jbzl/6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