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治疗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4.html
我国患者已达5千万。首先必须明确,糖尿病是由于过食甘肥厚味和房事不节造成的(青少年虽然没有房事,但先天不足和手淫以及过食甘肥厚味造成的营养不良,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基本都是饮食营养过剩而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严重不足者。我们人类是从原始社会进化来的,刀耕火种以及打猎逃命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为了生存,老天爷创造的人类必须通过运动才能保持良好的体质和耐力,到了今天,由于人类演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人类仍然需要通过运动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使人体的各种功能发生严重退化而产生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疾病。运动员的营养摄入量非常大,却没有患糖尿病以及其它“坏病”的,就是因为运动员的运动量大于或等于营养的摄入量。
所以,当前几乎所有的疑难杂症,几乎都与营养过剩而又没有锻炼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养被人体吸收以后,除一部分被储存以外,大部分能量必须用来支持脏腑的运化以及各种的肌肉运动。如果不通过体与锻炼,多余的经气就不容易被运输到四肢肌肉,或运送到肌肉而得不到利用,从而淤塞在经脉组织中而化成湿气,肢体必然酸懒,也就更不爱运动。此时人体就会调动真阳元气来燥化湿气,无形中没有补充元气反而还要为此而消耗元气,这是得不偿失的。同时由于真阳元气被调动出来,就会引发性欲,自然就会引起房事不节,就更加损伤元气。患者会因为虚弱而更加饮食不节而过食甘肥厚味以补充营养,如此造成恶性循环。这就是糖尿病以及其它疑难杂症所形成的原因。
糖尿病在我国古代称为“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陈修园医书·医学实在易》中说:上消者,口渴不止也,治以人参白虎汤;中消者,食入即饥也,治以调胃承气汤;下消者,饮一溲二也,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字献可)云:“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入肉桂、五味子各一两,水煎(三遍,去药渣后再在火上浓缩至)六、七(大)碗,恣意冷饮,熟睡而病如失。此以其温药引其真水,以滋上、中、下之燥也。”
:
赵献可之法,经临床验证,“熟睡而病如失”之语,只限于糖尿病初期患者,尿糖在++以内,确实可以快速消除症状和降低指标,而后必须服用四逆辈的药物以调理阴阳,并注意保养和锻炼。而对于尿糖在++++的患者,此法就不能奏效了,但“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原理是没有问题的,“治肾为急”就是指保护和恢复真阳元气是当务之急。
现代的中医,都说“消渴”(糖尿病)属于阴虚,所以,所开的药方,所制的成药,都离不开龟板、鳖甲、元参、玉竹、石斛、蛤蜊、牡蛎、黄芪、葛根、知母、枸杞子、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五味子、生地黄、女贞子之类,其理论是:患者急宜生津液,药品唯求中和,治病不能着急。这种话,近情近理,谁敢说不对?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话,最为误事!
治病如治国,国中不患真小人,唯患伪君子也!
虽说治疗“消渴”(糖尿病)以养复“津液”为重,但应该知道所缺少的津液就是人身的真水。真水不会自生,也不是滋阴的方法和药物所能生的,而是在真火的作用下生出的。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真火来自于元精,元精来自于水谷精微的积累,水谷精微来自于脾胃对外来饮食的运化,脾胃运化的动力来自于真火......。
所谓的“津液、阴液”实际是指“元精”,元精来源于人体对水谷精微的积累,并不是来源于养阴滋阴药物。况且,任何饮食和药物都需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和小肠的吸收,最后还要经过疏通的经脉血脉才能变为元精被储存到“丹田”中。所以,治疗疾病,都必须首先从“疏通经脉、恢复生机、发挥脏腑功能”这一点入手。而绕过经脉与脾胃,妄想将养阴药物直接去滋补“肾阴”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荒谬的!这些药物同时也会损伤脾胃的功能。有的中医在滋阴药物中加了一些神粬、麦芽、香砂、陈皮、茯苓、白朮之类的“健脾”药,以图醒脾健胃。须知“胃寒、肾寒”绝非此类药物所能祛除,非“四逆辈”药物不可。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回阳救逆”的功能。
而所谓“阴虚”,是指由于真阳元精不足所导致的“脏腑收敛功能虚弱”,绝对不可以认为是有形的“阴液不足”。
而且,《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分明写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津液的功能必须是由“气化”的作用才能生出。而气化之源在于命门之火。命门火衰,则津液(的正常功能)无所生也!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虚火过旺而导致“津”的功能过度,使脏腑组织的液体过分排出,致使组织液浓度过高,于是就出现了“血液粘稠、血糖尿糖高、口渴、尿多、食多、便秘”等症状,由于人体需要水来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于是就会出现口渴的症状,使人大量饮水来补充人体组织所缺少的液体;由于虚火过旺,消谷善饥,就会食多;由于“津”的功能过旺,使得大肠内的水液不足而造成便秘,同时,从脏腑组织中渗出的水液过多,于是就必然会出现尿多的症状。
庸医只知道凉润之药可以治渴,却不知道脾肺同属太阴,皆喜燥而恶寒。而《内经》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手阳明大肠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故而只有用恢复阳明经脉的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疏导燥邪逐渐变为燥气,才能恢复气血津液的功能(中见太阴),才能不渴。所以,用人参汤、附子理中汤治疗上、中之消,必无差错。
而治疗下消,可用上文所说“赵养葵肾气丸”即可。此理甚微,非浅学者所能解(此方一般只用于早期糖尿病的治疗)。因为“消渴”(糖尿病)属于“阴盛阳虚”证,世间所谓“阴虚”,应该指收敛功能不足的证候,实际是指“元精”大伤,应该首先恢复消化吸收的功能,使患者能够从饮食中获得精微物质,才能补充“元精”,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消除一切虚弱的病证。如果不顾及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而直接用滋润甘寒之品作为生养津液的药物,必定会严重损伤“太阳、阳明”的功能,也就必定会涸津液之源(胃主血、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主津液,滋阴药物会损伤这些经脉),必定会引发“久服地黄暴脱证”!
现以“真阳元气说”来论治糖尿病:由于阴邪偏盛,致使先天真阳元气不能归于本位,浮游于上而成上消,浮游于中而成中消,浮游于下而成下消。按阳虚证治之,法宜“导龙归海”,先将”丹田”中的寒邪破除,才能将浮游的先天真阳元气引入”丹田”,所以,用大剂封髓丹、潜阳丹、四逆汤、白通汤,在祛寒邪的同时,还必须镇纳虚浮的元气,真阳归位,疾病定能治愈。另外,治疗糖尿病的最为有效、最为便当的方法就是: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或重灸膏肓
穴,或三大补穴相间施灸。并辅以四逆汤、参附汤、人参汤、金匮肾气汤、附子理中汤巩固疗效,未有不愈者。施灸方法和注意事项可参考《灸法直论》一文。
由于现代人的糖尿病无法医治,基本都可以列入虚劳乃至病入膏肓的范畴,病邪已经入于“奇经八脉”,除了服用大剂回阳救逆的药物或施以几次重灸以外,可以说没有其它有效办法了。
再者,患病十分严重的患者,开始是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因为患者属于元气大伤的状况,锻炼更会损伤元气,会使病情更加严重。西医不懂元气理论,让患者锻炼的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必须用恢复元气的治疗方法,使元气和脏腑功能恢复1/3以后,才能开始锻炼。此时的锻炼,才会对治疗有所帮助。
总之,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扶正祛邪、辨证施治”为原则,时刻注意在病情的变化中灵活使用“六经辨证”进行诊断和治疗。患者在1年之内,绝对禁止房事!
另外,在服用四逆汤、参附汤、附子汤、人参汤、金匮肾气汤、附子理中汤或重灸期间,会出现血糖、尿糖指标升高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决不会出现浑身无力,眩晕,甚至因低血糖而昏迷的现象。因为大剂回阳药物和重灸只会使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并强壮起来,使以前虚弱的脏腑组织中所存积的、未能代谢的糖和废物,通过血液循环,渗入膀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在排尿时,泡沫会很多,就是证明。西医只能检查出血液和尿液中糖的指标,却不能检验出这些“糖”到底属于饮食中没有代谢的“糖”还是因为服药而正在排出的体内长期积存的“垃圾糖”,这是个缺憾。而且,经过“祛寒法”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在恢复期间,餐后尿糖、血糖值依旧有些偏高,这只因为脾肾的阴寒之邪刚被消除而精气还没有完全恢复,效果也就不可能如人所想象的那样迅捷。
《经》曰:“无形的阳气容易产生而有形的精血难以恢复。”
由于糖尿病患者元气不足,平时只能支撑不到一半脏腑组织的代谢活动,而剩余的区域必定成为“垃圾死角”。一旦使用兴阳祛寒的治疗方法,就会是脏腑功能逐步得到恢复,使“垃圾死角”中的“垃圾糖”逐渐排出,其检测指标就一定会“不正常”。就像一个人喝了一杯海水,就必须喝两杯淡水来排出盐分一样,兴阳祛寒的疗法就好比为患者补充淡水,而且,消渴病患者也确实爱喝水,并且爱吃比常人口味还要咸的食物。因为超常量的盐可以更多地激发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同时也就必然需要大量的饮水来满足这种需求。也就是说,糖尿病人的“三消”症状,是人体自然发起的自救的功能及其现象。
在诊断治疗的时候,应该按照《内经》、《伤寒》的理论,来制定出相应的、能够辅助患者自身功能变化的治疗方案,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否则就是刻意地支配患者的脏腑,就是“越俎代庖”!
所以,在治疗期间,决不要被西医检测出的指标所吓倒,或者根本就不必去化验血糖和尿糖(免得担惊受怕)。我国古人治疗糖尿病时,根本就没有西医的指标,难道就不能治疗糖尿病了吗?而且,依照此法治疗糖尿病,病邪只会一天比一天少,患者必定会一天比一天精神,一天比一天强壮有力。虽然指标暂时有所升高,但决不会出现西医所但心的结局(西医担心的情况是停西药以后的情况,而我说的是在服中药期间的情况)。
所以,再服用中药或施灸期间,完全可以停止一切损耗元气的西药,而有些患者在治疗期间,总是担心指标不正常,可以令患者逐渐减少西药用量,只要患者在治疗期间精神良好,脉象逐渐恢复正常,就完全可以停止服用或注射降糖药物。
注意,慢性病是不可能在一两天或一两个月内被治愈,脏腑功能只能在元气逐渐得到补充的情况下才会慢慢恢复。常言道:“伤筋动骨一百天。”受伤的筋骨要想恢复正常的功能,起码需要天乃至更长时间的新陈代谢,才能得到全面的补充和恢复,何况受损伤很严重的脏腑组织呢?没有1年以上的时间,脏腑的虚损和坏死的细胞,是不可能全部被更新的,元气也是不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所以,不用两次重灸,一般是不会痊愈的。况且,伤口的恢复期会排出脓液,千万不要为此而担心,有脓排出说明人还有救,若没有脓,说明患者的病情已经非常危险了。只有元气尚且堪用,受损的脏腑才有力量排出废物。
在服药期间,会出现《方药阐真》一文中所列举的“反常”现象,这需要明白脏腑功能和经脉理论的医生进行把握和解释,在重灸后或服药期间,如果出现“反常”现象,也可以任其现象去发展,都是病邪排出体外的正常表现,不必大惊小怪。
西医的治疗方法只是一种维持外在指标,对邪气没有祛除,反而会抑制胰腺的功能并使之加速萎缩直至坏死,在这个过程中消耗患者的元气而使人逐渐消瘦。胰岛素的注射量越来越大,也是证明;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在为患者不断地削除邪气,恢复脏腑功能,补充正气而使人强壮,这是明摆着的事情。
同时,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元气虚弱,脏腑已经发生器质性病变,要想恢复较为充足的元气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想治愈这些人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服用恢复脾肾功能的药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非常切合实际的。而西医注重化验指标的恢复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日益降低,却是非常不可取的。
西医治疗糖尿病,只会在指标上做文章,至今也没有研究出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的中医虽说时有治愈糖尿病的报道,但治愈率都不是很高,基本上是从滋阴润燥方面入手,若是初期患者,疗效肯定一般,若是较为严重的患者,定无疗效。糖尿病患者都患有阳痿证,就说明其属于阳虚的证候(而阳痿是人体重要的自保功能之一)。而且,糖尿病患者如果受伤,伤口很难愈合,就足以证明糖尿病属于脾肾阳虚证。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服用补脾阳和肾阳的药物才算对症,或重灸关元穴和中脘穴,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而将糖尿病治愈。
而且,吃降糖药、打胰岛素,只会抽取元气并使脏腑功能逐渐减退。因为,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如果身体里有了人工胰岛素,神经就不会向胰腺“发布分泌胰岛素的指令”,这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注射胰岛素就必定会将胰腺至于无用武之地,脏腑功能就会减退甚至衰亡。而治疗疾病应该是将脏腑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决不应该用“越俎代庖”的方法治疗疾病。这也是西医治疗糖尿病会使患者逐渐消瘦、无力的主要原因,并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西医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8-10年就会出现四肢麻木的症状,这就是元气大伤的表现,其后果只有脑血栓或心力衰竭这条途径了。此时的中医治法只有先服用20-30剂当归四逆汤才有可能力撑危局。
另外,西医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也是不合理的,糖尿病是由于过食“甘肥厚味”和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房事过度而引起的。西医在治疗期间,认为食用淀粉类食品会产生葡萄糖,应该避免食用此类食品,而为了补充营养,就让患者以肉类为主食,这实际上就等于令患者继续食用“甘肥厚味”,更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所以,在治疗期间,应该以素食为主,运动为辅,用文化情趣嗜好来使心情舒畅。只有这样,生理方面的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预防糖尿病方面,应以“少荤多素,少懒多动”为原则,注意:“甘肥厚味”中的“肥”不光指肥肉,纯瘦肉、蛋类和鱼类也都属于“肥”和“厚味”。西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越俎代庖”和“雪上加霜”的行为,终究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器官移植的思路是劳民伤财的。
治疗初中期糖尿病有个验方:每顿饭都以黄豆为主食(吃黄豆饭),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可辅以少量瘦肉,初患病者,连续如此饮食两三个月,就可以痊愈,不必服药。较严重的患者也可以如此饮食,可抑制病情的发展并可以使之好转。但是,绝对禁止房欲!
近来不断有消息报道,吃×××可以预防糖尿病。这种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西医总是以“科学”来自我标榜,但是明明知道糖尿病是由于饮食和房事不节造成的,不从节制房事和节制饮食等道德方面下功夫,却总是在“犄角旮旯”方面下很大的功夫,总是想一方面纵欲快乐,一方面用“科学”方法研制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实,西方人的目标就是为所欲为。用饮食、药物和运动预防疾病的说法都是西医思路,只能使患者增多,病情加重。佛家禅宗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放下!放下想通过纵欲而得到快乐的念头!倘若谁能用实际行动做到这一点,才算是懂得禅宗。而能说会道、哲学逻辑一大堆,甚至胡搅蛮缠,算不得禅宗。
当今中医界将消渴病的病机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和血甀气滞四型。可见,现代医学理论都是从“阴阳”两种物质或两种功能方面入手的。我以为这种见解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严厉管教两个自己不认识的坏孩子,却不知道带着孩子去找他们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管教一样。其中,两个不认识的坏孩子就是“阴虚”或“阳虚”,父母就是“丹田”元气,孩子变坏一定是父母没有管教好,孩子只有父母才能管教,不相识的人是不能管教
的;如果连父母都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那么不相识的人就更不能管教了。
总之,如果撇开真阳元气这个根本不去探究,而一味简单从所谓“阴虚”或“阳虚”等理论上去论治,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治疗方向一定会出现偏差。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中医王萌,一个普普通通的古中医传承者,传承中医文化,传承伤寒经方。不断攻读《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柜上药生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医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