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看医生时应注意什么?
患者得了糖尿病,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注医院。
医院上班的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外,医院跑。
糖尿病人也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必须去,还必须经常去,谁让咱得了这么个病呢。
现在的病人也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想把糖尿病这个甜蜜的杀手搞定,不让它闹事,必须要配合好医生,采取恰当的治疗策略。
全面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血脂、血压等多重代谢异常,力争最大限度的延缓或避免各种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医院去就诊,那么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在准备去专科门诊就诊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医院
作为患者,决定要去就医后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医院看病呢?”
医院呢,医院呢,医院呢,医院呢,医院呢,医院,医院呢,医院。要不就在社区卫生站看看得了。
几乎每一位患者都曾面临这样的困惑,这个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病情和心情。如果你是首次就诊,或者是你的病情比较复杂,建议你去医院。
如果病情比较平稳,医院就行了,社区卫生站也未尝不可。就近看病毕竟更方便一点。
但要注意,医院给蒙骗了。现在的广告实在是很多很杂,一定要注意甄别。
医院更合适,你可以自己比较掂量一下,不仅要看心情,还要看疗效。
选择合适的医生
医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位你信任的医生。
有的患者总是到处看病,其实就是因为他没有碰到一位值得他信任的医生。
医生也同教师等其他行业一样,别看都穿着白大衣,但其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却可能存在不小的差距。
熟优熟劣,可就要靠你自己的观察了,你也可以征求一下其他病友的意见,但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切身感受。
自己的感觉最可靠。糖尿病可是终身性疾病,后半辈子的事,当然要托付给一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性格随和的医生。
这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选对了医生,每次的就诊就会是一次很愉快的经历,病情心情双改善。否则,就诊就是定期的磨难。
至于选择哪一位更适合,还是那句话,不仅要看心情,还要看疗效。
相对固定的选择就诊医生
我经常看到有一些患者,今天看这个医生,明天看另一位医生,到了后天又换一位,总是在频繁的更换就诊医生。
一问,倒不是不信任谁,只是觉得谁看都一样。其实,在好多情况下是不一样的。
这可不同于到菜市场买菜,买谁家的没有太大的差别,反正你买的是白菜。在医院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许多医生各有各的思路和习惯,频繁的更换就诊医生的结果就可能导致了治疗方案的频繁更换,这样有时对病人是不利的。
你开始看病的一段时间可以多看一些医生,在心中进行一些比较。
当你选择好了你所信任的医生后,我建议最好相对固定的选择就诊医生比较好。
这样,时间长了,彼此更加熟悉,医患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融洽。
医生对你的病情变化情况也更加了解,治疗上也就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改善。
时间长了,医患关系还有可能变成朋友关系,你咨询病情就更加方便了。
定期就诊、长期治疗
糖尿病到目前为止,尚无可以治愈的方法。这也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
所以,只要你得了糖尿病,你此生就注定要“与狼共舞”了。
作为终身性疾病是需要终身性治疗的,这一点同其他的好多疾病是不同的。
降糖治疗是没有疗程概念的。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你患病后的余生。
而且,糖尿病还是一个进展性的疾病,正规恰当的治疗可以显著的延缓这种进展的速度。
治疗的方案,也应该随着病情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时俱进”的精髓其实就是“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注重实际、遵循规律,顺乎潮流。
体现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我们应该作到治疗方案随病情变化而调整,“与病俱进”。
治疗与否,治疗方案的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关系到你以后的病情进展。控制的好与不好,那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作为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长期观念,坚持定期就诊。
要熟悉自己的病情和现行治疗方案
我在出门诊时,经常遇到一些初次就诊的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几乎是一无所知。
血糖控制如何不知道,血脂水平如何,血压水平如何,有无并发症等等都不清楚、
问到在吃什么药治疗,也是不知道。有时只知道有多大的药片,什么颜色的药片,其余的就不清楚了。
这样的患者,绝对是不合格的患者。是典型的拿生命当儿戏。是藐视生命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患者,一定要熟悉自己的病情和现行的治疗方案。这样,在就医时,才有可能向医生详细的讲述自己的病情及治疗状况。
携带平日的血糖检测结果
作为糖尿病治疗五架马车之一的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五架马车中的头马。
医生为患者制订降糖治疗方案或更改治疗方案,所依赖的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患者的血糖监测值。
可以说,没有血糖监测的治疗只能是盲目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应重视平时对血糖的监测。
遵照医生根据你病情所建议的监测频率进行监测。
患者应该准备一个专门的血糖记录本记录血糖检测结果,一定记得注明日期和时间。医院就诊时,别忘了把血糖记录本带上。
医生看了你的记录本,就会对你的血糖波动情况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就会有的放矢的决定是否对你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进行调整了。
来源:郭启煜医生
hi,看官!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要分享哦!哦对了,点个赞也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