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吕安定

白癜风援助 http://m.39.net/pf/a_4632166.html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之特点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IR),致使血糖持久升高。典型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久病患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DM患病率正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糖尿病对眼底会造成影响

由于本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此,西药仍处于对症治疗阶段,常用的药物有口服制剂,也有胰岛素制剂,大多数患者在密切配合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低降糖的作用,随之也就减少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出现。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饮食控制不合理,或者活动量不够,又或者用药不太合理造成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中经常见到患者不仅口服降糖药,就是注射胰岛素也不明显,甚至因此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每当看到这样的患者笔者深感惋惜。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既然西药疗效不明显,理当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法。本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有关该方面的论述可以追述到数千年前,早在《黄帝内经》对此病即有较详的阐释。黄帝曰:病有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处明确了饮食对消渴病产生的重要影响。再者张仲景《金匮要略》也有关于消渴病的专篇论述:“夫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一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也就是金匮肾气丸的出处,此处重点讨论了肾虚与消渴病之间的关系。中西医治病最大的区别:西医针对的是“病”(也就是说血糖高就重点降糖);而中医针对的是“人”,该患者所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何在,然后针对患者的体质所偏予以调理。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中医用药各不相同,凭借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促使患者体质得到改善而实现治疗之目的。中医认为,之所以人会得病是因为机体内平衡受到了破坏,通过中药的作用实现机体内新的平衡也就起到了治疗之目的,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于内平衡的实现那么检查中所存在的指标异常也就得到改善。尤其是消渴病后期西药疗效不佳,并发症屡现的情况下,不失为最佳选择。笔者在临床上经常发现,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素日使用降糖药并不理想,但在使用中药治疗其它病的情况下也促使了血糖的改善。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有力佐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365cnbuytao.com/jbjc/9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