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hy.stock.cnfol.com/bankuaijujiao/20191018/27733562.shtml
撰文/胡文柳
编辑/杨洁
7月15日,微创脑科学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市值目前已超过亿港元。微创系旗下,诞生了第五家上市公司。
在微创脑科学背后的大股东是微创医疗。作为国内知名医疗器械集团,微创医疗于年在港股上市,截至目前,这家上市公司旗下已有4家子公司成功上市,分别是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和微创脑科学,正好分别对应了微创医疗旗下四大业务。微创医疗作为一家“能生产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也被业界戏称为打造了一支医疗器械的“葫芦娃”战队。
微创医疗的创始人常兆华,也因此一度自诩微创有“万亿市值基因”,他自己年薪也达到了3亿元左右。
然而,版图不断扩容的微创系,市值却在缩水。据《财经天下》周刊统计,“微创系”旗下上市公司,巅峰期的市值总和最高接近亿元;但截至今年7月15日微创脑科学上市时,“微创系”的5家上市公司累计市值约为亿元,相比高峰期缩水接近7成。在这背后,微创医疗及其四家子公司盈利状况也都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出现严重亏损。
7月22日,微创医疗收报20.80港元/股,较其年中72.85港元/股的高点已下跌71.4%,当前总市值较高点已蒸发超亿港元。而不断分拆子公司上市,也引发了市场对其“空心化”的担忧。
靠“分拆”战术,创始人年薪3亿在今年年初,一份媒体公布的“中国高管薪酬Top50”榜单让整个医疗赛道吃了一惊。在其中,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凭借2.33亿元的年薪挤进“前三甲”,仅次于小鹏汽车顾宏地的4.35亿元和腾讯控股刘炽平的4.28亿元。
在创始人天价年收入背后,微创医疗已接连遭逢巨额亏损。财报显示,年,微创医疗出现5年来的首次亏损,全年净亏损额达1.91亿美元;在年,净亏损额扩大至2.76亿美元。同一时间,常兆华的收入却不断攀升。根据公司年报,创始人酬金已从年2.33亿元上涨至年的3.34亿元左右。
事实上,根据年报,常兆华的酬金大部分是“股份支付”,即微创医疗对其实施了股权激励。显而易见的是,常兆华的高额收入,依靠的就是微创医疗和它分拆上市的子公司们。
20世纪末,生物科学系博士常兆华为了回国创业,辞去了美国上市公司Endocare副总裁的职务,回到了上海。
当时,国内外科手术中的医疗器械还普遍落后,停留在“手术刀加止血钳”的时代。而如果没有高精尖的医疗器械,就意味着医生手术的完成率、成功率将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增大患者的死亡率。尤其是微创伤医疗所需的器材,主要还依赖进口。
彼时,有着医疗器械公司从业经历的常兆华看到了这一市场缺口,决定在国内创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给医生打造好用的“武器”。年,微创医疗在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
常兆华曾经表示,为了创业,他放弃了很多,包括优渥的物质条件,生活质量从“出门都是司机开加长豪华轿车接送”直线下跌到“只能睡在实验室的水泥地上”。但是,他也坚定认为,在国内“迟早会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走向世界”,而他创办的微创医疗,想要做的是“中国的美敦力”。
美敦力公司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在全球医疗器械领域排名第一,其服务已拓展至70余种疾病领域,覆盖了心血管、外科业务、神经科学与糖尿病等领域。
早期的微创医疗专攻心血管介入产品,即放置在血管中的药物支架。为了对标美敦力,从年起微创医疗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成立了微创生命科技,开始进入糖尿病医疗领域。
采用“多元化战略”并不稀奇,但是,微创医疗提出了一个庞大的战略目标——要覆盖国内整个高端医疗器械行业。而一个前景无限的未来,如果没有十足把握,就像在“画饼”了。尤其是医疗器械领域,从立项、研发投入到审批上市,绝非易事。微创医疗若凭一己之力,又该如何实现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全覆盖?
对这一点非常清楚的常兆华,在年公司股东大会上也表示,只是靠微创医疗几个亿的利润是很难做到全覆盖的,甚至连利润上百亿的公司也做不到这一点。于是,常兆华采取了“拆分上市”的方式。也即是,微创医疗采用“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将公司“养”大,再拆分出来上市。
这也使得微创医疗能够在实现利润只有几亿元的同时,获得资本市场上的较高估值。在公司股东大会上,常兆华将之解释为公司“独特的商业模式”。
分拆公司,原本也是不少巨头使用的“资本游戏”,是企业分担经营风险、吸纳资金的一种重要方式。业内人士认为,通常来说,大部分的公司都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撑研发,拆分上市则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帮助企业渡过漫长的产品研发周期,降低母公司的研发资金压力。而分拆上市被“玩砸了”的情况,也并不稀奇。
因此,常兆华也直言,“我们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模式能不能成功,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在不少大单品类医疗器械公司受到集采压力时,微创医疗依靠这一途径,也挖掘出了自己独特的“补血”方式。
年至年,微创医疗不断开拓新业务,公司主业也高达8项,分别是心血管介入产品业务、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产品业务、神经介入产品业务、心脏瓣膜业务、手术机器人业务、外科医疗器械业务。
(图/视觉中国)
微创脑科学登陆港股之前,微创分拆的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已分别在科创板和H股上市;去年11月,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以下简称”微创机器人“)也在港交所上市。除此之外,微创系旗下还有1家准上市公司,今年3月31日上交所披露公告显示,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电生理”)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但是,微创医疗的4家上市子公司的盈利状况,目前却都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上,“微创系”的整体估值近年来也一路走低。
孵化的“金蛋”也赚钱难?微创系为资本市场讲的最新一个故事是“脑科学”。7月15日,微创脑科学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24.64港元/股,在港交所上市首日即出现破发,截至当日收盘报24.60港元/股。
脑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大脑结构、功能的科学。这个名词与生俱来的科技感,曾给一众导演带去创作灵感,如科幻电影《盗梦空间》贯穿始终的“造梦”情节,就是对脑科学前沿研究“梦境控制”的艺术化展示。
而招股书显示,微创脑科学是一家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支架、导管、弹簧圈等产品,大部分针对脑中风患者,被应用在脑部手术中。这也意味着,这家以“脑科学”为名的公司,实际做的是支架、导管生意。
(颅内支撑导管,图/微创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