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骨二科引进一项新技术,为面临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在邯郸市率先引进“胫骨横向骨搬移术”
68岁的任奶奶被诊断为糖尿病十几年了,因为平时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就没怎么当回事,虽然也吃着降糖药,但没做血糖监测。去年底,张婆婆的双侧小腿以下开始出现问题,双腿冰冷,尤其是脚,两只脚都有脚趾头发黑溃烂。每到夜晚疼痛难忍,常常要靠吃止痛药才能入睡。10天前,医院骨二科接受了“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成为此项技术在邯郸的第一位受益者。术后第二天,任奶奶感觉手术一侧的腿脚明显变暖了,本来这一侧比对侧要冷的多,现在比对侧感觉还暖和。医生告诉任奶奶,随着以后对胫骨截骨块的进一步搬移,手术侧小腿的侧枝循环会逐步建立,这一侧小腿的血运会进一步改善,本来要从大腿截肢的她,只把已经变黑坏死的脚趾头截掉就可以了。
5天前面临经大腿截肢的糖尿病患医院骨二科接受了这一手术。手术第二天,张老伯感觉手术一侧的小腿疼痛明显减轻了,只有手术切口轻微的有些疼痛。
骨科专家解读糖尿病足
骨二科主任胡成栋教授告诉我们,“糖尿病足俗称“老烂脚”,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如果在发病初期没能及早进行治疗,到了后期就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足坏疽,即患者常看到足部发生破口不愈合、溃烂、流脓、淌水、发黑、坏死等症状,最后的结果就是截肢。
流行病调查显示,随着病程的发展,最终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足,尤其是65岁以上的患者,其比例会更高。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数字是:在世界上,每过30秒钟就有一条腿会因为糖尿病足而被截除。据统计,欧洲每年有近12万人因糖尿病足而截肢;全球70%的截肢术都是在糖尿病足患者身上实施的。
胡成栋主任介绍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控制血糖,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肢体末梢的循环,难以从根本上阻止或逆转下肢血管病变,临床效果难以令人满意,以致于患者最终必须通过一次或者多次截肢的方法,来结束治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作为一项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技术,能让很多患者免于截肢。这一技术的原理来自俄罗斯医学专家Ilizarov的张力—应力法则。该法则原理是:生物组织被缓慢牵拉时会产生一定的张力,可刺激组织再生和活跃生长。人的骨骼和人体的上皮组织、结缔组织一样,具有很大的再生潜力和可塑性,给骨骼一个合适的应力性牵拉,骨骼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神经就会同步生长。
胡主任进一步形象地说,糖尿病让血管都阻塞了,传统治法是用药物去扩张血管,想去“通水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这一新技术是重新“铺水管网”,为缺血的肢体提供了第二套供血系统,显然这一方法的力度要大的多,效果要好的多。
胡主任说,这一术式对于其他一些下肢缺血性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样有效,据悉,该院第三例“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患者正是一名脉管炎病人。
据悉,胡成医院骨科博士毕业,主任医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骨二科主任,是该院关节外科学科带头人。现任河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邯郸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人选,邯郸市市管优秀专家,是邯郸市五四青年奖章(标兵)获得者。(骨二科/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