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首选用药。不论是单药使用,还是与胰岛素等其他药物联合使用都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且有辅助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功效,甚至被媒体封为“神药”。
但英国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的接受度很低,30%的患者并未按要求服药,相比于DPP-4抑制、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等药物,依从率最低。
为什么二甲双胍功效那么好,糖友的依从率却很低,很多糖友宁可换药甚至不吃?
糖友对二甲双胍的依从率低,主要是其常见副作用及糖友对它引起的。
常见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
二甲双胍会刺激肠胃,很有糖友会产生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如:胃胀、腹泻、恶心、腹部不适、食欲差等,导致不想服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虽是首选药物,但也有注意事项,如下:
1、定期检查不能少服用二甲双胍期间,应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尿糖、尿酮及肝肾功能。2、避免过量饮酒酒精,会减慢二甲双胍的排泄,从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一定要避免过量饮酒。3、预防缺乏维生素B12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维生素B12的缺乏,尤其是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者,应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4、特殊人群/期间忌服二甲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等糖尿病患者。如果要进行造影检查,也要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这两种疾病的特点都是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如何通过检查来确诊糖尿病类型呢?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指出,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临床特点,主要特点有:1、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2、起病迅速,很多糖尿病患者是由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院而被发现1型糖尿病;3、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如明显口渴、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4、患者体型消瘦,1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少有肥胖者,而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者多为肥胖者;5、1型糖尿病患者常会出现尿酮或酮症酸中毒;6、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或缺失。C肽可反映机体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分型和低血糖症的鉴别有指导意义,C肽和胰岛素均为胰岛素原产生,胰岛素原产生一分子的胰岛素,就会产生一分子的C肽,因此可以通过测定C肽水平来评价患者的胰岛功能。
C肽也可以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分型,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会下降,2型糖尿病的C肽水平不变。
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了,因为我们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人发现血糖高其实已经很多年,是无意中体检发现的。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它类型的继发糖尿病。糖尿病的危害很大,如果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我们一提到糖尿病就会想到它的经典症状,就是严重高血糖时出现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吃、多饮、多尿、体重降低),多见于1型糖尿病。还有其它症状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说了这么多那么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区别了?需要做哪些检查?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HLA抗原有关,1型糖尿病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可能阳性,2型糖尿病则与之无关;1型糖尿病体内可检出GAD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特异性抗体,2型糖尿病抗体阴性;
1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不需要胰岛素维持生命;
1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则不然。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
现在我们知道需要做哪些检查了?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当然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治疗时经常会侧这个指标。
5.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6.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
7.基因检测,通过易感基因可以检查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一些有家族史的人或者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可以做这个检查,提前预防。
糖尿病诊断很简单:有典型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无症状者需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才达到诊断标准。诊断后可根据检查和临床表现来做糖尿病的分型。
1
1型糖尿病大多数为四十岁以下发病,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及少数例外。
2型糖尿病多为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中年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
然后就是看看能不能分泌胰岛素,1型天生不能,完全依赖外源胰岛素。
笑膳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