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危害
很多患者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就是降血糖。而且,单纯的药物治疗在降糖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避免了因高血糖引起的代谢紊乱和各种急性并发症,为及时挽救糖尿病病友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
然而,过去大多数的治疗方法,在降糖理论的指导下,没有坚持修复受损的胰脏,所以一直未能治好糖尿病,甚至不但无法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还在不同程度上加剧了胰脏受损的步伐,从而使糖尿病进一步恶化,血糖老是波动,一用药就降,一停药就升。综合来讲,单一药物降糖有以下四大危害,要想康复糖尿病,让血糖保持长期平稳。我们就有必要对只是单纯的降糖的这种治疗方法的不足和危害加以分析。第一害双胍类药物,饥饿疗法,导致免疫力低下双胍类药物通过抑制肠道对食物中糖分的吸收,来达到降糖的目的。对于刚发病的病人,尤其是肥胖型病人来说,这类药物能够暂时控制血糖升高,并抑制病人的食欲,减少糖分的摄入。因此,大多数不专业的医生都会首选这类药物。但是糖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是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发挥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只为了降糖,而阻止机体对能量的摄入,势必会使糖尿病人身体消瘦,免疫力低下,加重病情。就好比一个家庭没有了任何经济收入,只能靠变卖自己的家产来维持生活一样,迟早有一天会“家破人亡”。第二害磺脲类药物,强行刺激胰岛素分泌,鞭打病牛磺脲类药物是通过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来达到降糖的目的。对于胰岛素分泌较弱的病人来说,这类药物确实能够达到快速降糖的目的。一些医生往往通过加重药量或替换新药,来临时解决患者血糖不断升高的问题。然而,现在很多人都认识到,胰岛素是由胰脏分泌的,胰脏损伤才是致使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如果长期通过刺激胰脏,来达到降糖的目的,那就好比一头病牛,本来应该让它好好休息,等到它恢复健康再劳动,但现在反倒拿起鞭子狠狠的抽它,强迫它带病工作,其后果就是让它永远失去劳动的能力。第三害注射胰岛素,用进废退,让胰脏功能退化注射胰岛素是为了替代胰脏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来达到降糖的目的。注射胰岛素,确实有毒副作用小,起效快的特点,对于1型或血糖居高不下的2型糖尿病人来说,作为应急使用,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正如已经使用胰岛素的病友所说:“打上胰岛素,走上不归路!”。注射的胰岛素属于外源性胰岛素,会逐渐替代人体自身分泌的内生胰岛素,使人体胰脏功能退化,逐渐减少内生胰岛素的分泌,最终失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病友也不得不依靠终身注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平衡,这也就是人类进化论中所讲的“用进废退”。同时外源性胰岛素需要经过人体代谢,才能够被机体利用,更没有内生胰岛素的消炎抗病毒、软化血管、易于血糖利用等优势,还会增加40%以上的肾脏代谢压力。另外,胰岛素注射极不方便,需终身依赖。注射量也不易掌握,容易引起低血糖、苏木杰反应以及黎明现象等。因此,注射胰岛素,只是1型或2型晚期糖尿病病友无奈的选择。第四害忍饥挨饿,饿死糖尿病人除了上述三种治疗手段外,许多病友因为缺乏科学的治疗指导,还在同时采用忍饥挨饿的方法,来防止血糖的升高。这有些类似于服用双胍类药物,从表面上看,人体中断了外来糖分的供应,血液和其他组织中的糖分并没有增加,但原先就已经滞留在血液与组织中的高血糖仍然无法下降,仍然在浸泡着病人的机体及细胞,并发症照样存在。而且,长期的限制饮食,让本来就损伤的胰脏严重营养不良,不能及时得到营养的补充,导致胰脏功能全面衰退,合成、分泌胰岛素的数量和质量下降,造成高血糖。无论是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还是控制饮食,都是单纯追求降血糖,解决糖尿病的表面病症,结果致病大于治病。高血糖并不是产生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唯一原因,单纯降血糖也不可能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没有消除产生高血糖的根本原因,不从病根上治疗糖尿病,那么就算暂时控制住了高血糖,病情一样会不断恶化,逐渐加重,直至死亡!药物、营养素的区别西医重在控制,中医重在调理,营养重在修复,三个领域要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状况要区别对待。1营养素是治本的,药物是治标的;2营养素用来修补身体受损的组织,药物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可能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3假设老鼠在墙上打了一个洞,药就是用来杀老鼠的,老鼠杀掉了,可洞还在,还会有新的老鼠来,那营养素就是用来补洞的;4营养素针对所有人,药物只针对病人;5营养素没有副作用,药物有副作用,用枪打老鼠时又给墙添了一些洞;6营养素缓解压力,大部分药物造成压力;7营养素提升免疫力,多数药物降低免疫力;8营养素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药物却增加对营养的需求。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