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专栏初诊糖尿病,你应该知道的5件事

随着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大家对糖尿病的病因、健康管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有时理解仍不到位,在很多糖友心中,糖尿病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太多,控制糖尿病就等于单纯降糖,还需要更多科学的认知才能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本期爱生活带来的内容:初诊糖尿病必须知道的5件事。

初诊糖尿病

三种心态要不得

 避免3大心态

心态①苦闷型

“小李”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诊断患有糖尿病,一想到自己年纪轻轻就被糖尿病“套牢”,还不得“天天吃药”,“顿顿吃素”?于是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整日怨天尤人,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血糖控制地一塌糊涂,为“糖”所困,日渐憔悴,最终病情不断加重。

心态②拒绝型

“丁哥”确诊糖尿病以后,拒绝承认自己患病的事实,总怀疑化验结果和医生的诊断,认为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无非就是血糖高一点。既不监测血糖,又不控制饮食,更不愿吃药,最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默默承受着疾病带来的痛苦。

心态③恐慌型

“王教授”刚刚退休在家,准备来个“幸福夕阳红”,没想到却被扣上糖尿病的“帽子”,一直很紧张,任何事情都“以糖为中心”,多年的朋友也不来往了,四处寻访名医,寻求“灵丹妙药、祖传秘方”,饮食上更是严格控制,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人越来越没有力气,医院诊断营养不良。

以上3种心态,在初诊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对待这种慢性病,一方面要藐视它,不要被它吓倒;另一方面要重视它,与医生配合,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并保持乐观心态。

科学治疗

糖尿病人更长寿

初诊糖尿病,很多糖友感觉再不能像从前那样,想干啥就干啥,生活变得没滋味;认为自己是有“病”之人,对未来缺少了信心、没了希望。

朋友们为何不能换个角度思考?

因为糖尿病,原来吃完饭就坐着看电视,现在迈开腿,动起来了。因为糖尿病,原来大鱼大肉的吃着,现在管着嘴,饮食越来越健康了。

现在糖尿病成为了生活中的一名“健康监督员”,时刻提醒着我们健康第一,要做健康的事。据英国的一项调研数据表明,通过科学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要长于非糖尿病人群。

降糖要有底线

血糖不是越低越好

人们往往认为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吗,那把血糖降的低一点、低一点、再低一点不是更好吗?

其实,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可怕。

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这哥俩性格迥异,高血糖是慢性子,能够打持久战,一点一点地伤害你,暂时不影响生命,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它的危害性是以年来计算。

而低血糖可是急性子,如果不及时“修理”它,则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摧残”你,要是超过6小时发生的脑组织损伤不能恢复,时间再长一些,就会导致死亡。它的危害性就要以分钟来计算了,因此降糖需要适可而止。对于糖友来说,血糖低于3.9毫摩尔/升(70毫克/分升),就是低血糖了,需要立即采取行动,“赶走”低血糖。

重视管理

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开始之时并无大碍,这令很多糖友松懈、完全不顾血糖的高低起伏,依旧我行我素;但是要是哪位朋友被告知得了心脏病,那是相当地重视,因为心脏出了问题,性命堪忧,一定严遵医嘱,配合治疗。

糖友们殊不知,糖尿病就等同于冠心病、脑梗塞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朋友就是因为前期不重视,糖尿病没有管理好,最终因为心脑血管问题离我们而去。糖尿病首要死亡原因就是心血管疾病,好好管理糖尿病,保卫我们的心脏不被受到伤害。

糖友长寿

要防范“五高”

其实,血糖只是糖尿病的“冰山一角”,高血糖、高体重、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越多的“高”凑在一起,对健康和寿命的破坏力就越大。

慢性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降糖”、“降压”、“降脂”等治疗手段。为了保卫健康,就要终身防范“五高”。对任何一“高”的防治,都必须从对“五高”的联合防治入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糖尿病专题内容

▼糖尿病专栏

关爱自己,关爱父母,关爱所有你爱的人

▼糖尿病专栏

德岛大学病院,日医院

▼糖尿病专栏

为什么中国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糖尿病专栏

人为什么会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专栏

50%的入选率,你会是糖尿病候选者吗?

赞赏

长按







































国外治疗白癜风
咨询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365cnbuytao.com/jbzd/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