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来源于《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一书》王英、聂文涛著。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儒医理论视角下的饮食管理究”(10YJCZH)基金资助,由天津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王英教授及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聂文涛共同著成。书中以儒医理论为视角,对常见谷物、蔬菜、坚果、浆果、肉食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对中国人常见的日常食物进行了考察,从食物结构与健康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的食物发展历史,由此得出结论:维护传统食物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流行的根本所在。全书围绕经典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发觉了经过验证且符合历史传统的饮食管理方法。
1.吃完饭后懒懒地不想动,感觉睡一会儿会会更舒服。这样做好不好?
2.比较瘦,希望长胖点。吃饭饭以后很清醒低躺着绝对不睡觉,这样做好不好?
3.在中国古老的养生格言中就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有人说饭后不宜锻炼。饭后坚持锻炼到底对不对?
诸如此类的问题。
1.饱餐后休息成为易发糖尿病的生活方式
(1)饱餐后休息,一定程度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增加体重。但对于营养丰富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加重了体重负担,成为易发糖尿病的生活方式。
(2)从血气循环角度来看,饱餐后散步,或进行腹部按摩,有助于增强胃肠蠕动,改善血气循环,避免血气凝滞,从而有利于防治糖尿病。
(3)从消渴成因角度看,如果饱餐后休息不动,食物滞留胃肠之内,血气凝滞,就会导致胃肠蠕动过缓,出现胃热。而胃热是消渴(糖尿病)成因之一。
2.合理的用餐量
要注意饭不要过饱,饭后运动不宜太过。
吃到什么程度为适度?
第一,要有效解除饥饿感,也就是吃完后不能觉得意犹未尽。
要实现这一状态,就不要通过调味剂来刺激食欲,也不要在食欲最旺盛的时候立即进食,更不要狼吞虎咽的快速进食。
第二,吃完饭后,应该有能力马上进行剧烈运动,如可以立即进行奔跑——有这样的能力但却不主张这样运动。
如果能够满足上述两点,即是吃得恰到好处。
3.饱餐之后的运动注意事项
饱餐之后,不宜剧烈运动。
尤其是对脑供血不全的患者,饱餐后剧烈运动会加重大脑缺血。
对胃下垂患者来说,饱餐后剧烈运动也容易加重病情。
4.适度的运动
运动到什么程度为适度?
第一,一天的运动量最好不要集中在饭后,也就是饭后的运动是小量的运动。
第二,饭后运动的目的在于让腹部更舒适和让身体活动更轻松。
因此,饭后的运动以散步、聊天等活动为宜。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
孙氏的记述可算作古人养生经验。
[重要知识]中医学关于运动与消渴的观点
1.餐后运动预防消渴的观点
《黄帝内经》认为胃热会导致消渴,即糖尿病。无论各种原因,如果造成血气凝滞,就可能导致消渴。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中热则胃中消谷”。《灵枢?五变》说:“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灵枢悬解?五味论》:“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
而餐后适度运动,有利于消除胃热,从而有利于预防消渴。
2.餐后运动的建议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指出:“平旦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出门诞行五六十步,消息之。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他的结论是:“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孙思邈(年?—年))年龄-?,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年幼时患病,立志学医。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苦攻读医书、钻研医学。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十分欣赏孙思邈,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唐太宗赐真人颂: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总之,药王孙思邈关于饭后运动建议,值得重视。
聂文涛医生提倡的饮食与运动:
1.关于运动时间
(1)餐前三到五分钟内,进行十秒的剧烈运动(如短跑或组合拳),会缓解人的饥饿感。
在自然界,肉食动物都是经过短暂的追击和捕杀行动之后进食,这有利于维护它们的体重。人体也是如此。
剧烈的运动会调动人体储备能量,从而使食欲受到抑制。
(2)餐前进行十分钟以上的活动,如散步、打扫卫生等,可以增强饥饿感,改善食欲。
(3)对活动能力不受限并且运动量不足的人来说,餐后可以立即进行轻微活动,如散步、棋牌等。
(4)如果从事剧烈运动,从健康的角度看最好半小时之后再进行。
餐后运动,有助于增加胃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胃肠的滞留时间,从而减少胃胀、便秘、肥胖等问题发生。肥胖和便秘都与糖尿病关系密切。
2.关于进食时间
(1)对于身体消瘦,希望增加体重的人来说,可以选择饥饿感最强的时候进食。这样进食,往往会食量大增,人体对营养吸收得也好。
3.运动与肥胖的关系
(1)餐后进行轻微的活动,而不是立即休息,有利于增强胃肠蠕动。
这在食物丰富的条件下,可以避免过多能量物质蓄积,有利于控制体重。
如果立即休息,则可以导致食物滞留胃肠时间拉长,从而吸收热量增多,肥胖机会增大。
4.适当运动与糖尿病预防
(1)餐后的舒缓运动,结合餐前短暂而剧烈的运动,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物质转换和代谢功能,对预防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胰岛素血症都非常有利。
(2)对那些喜欢剧烈运动的人来说,他们因为运动系统原因而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很小,应该从其他方面考虑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没有必要特别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式。
糖尿病的饮食与运动指导原则,是聂文涛医生提出的:糖尿病康复技术-五联技术中的五项中的两项,足见对其的重视程度。
希望本期的讲解会帮助大家从迷惑中走出来,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进行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