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有多款重疾类健康险产品打出了保险产品加健康服务的概念,尤其是糖尿病大病保险加糖尿病管理服务,多家保险公司均推出了针对II型糖尿病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定额给付产品,并捆绑糖尿病管理App,试图通过健康管理降低并发症风险,同时也为被普通重疾险拒保的II型糖尿病患者提供重疾类产品。这两项开发产品的初衷看似贴合市场需求,实际上,无论从保险的本质,保险与医疗服务嫁接的意义,还是保险销售的渠道,以及慢性病管理的价值上,这类产品的作用都极度局限,在用户的需求和实际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匹配。
有违保险的本质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分摊,通过一个风险可以被平均的池,将整体的风险降低。这一原则体现在医疗险、意外险等多种产品上。而自动选择一个风险集中的人群,如糖尿病患病者,有违保险的本质,或者说更类似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产品销售噱头,而不是提供保障、控制风险的有价值的保险方式,严格上讲,这类产品和赏月险之类的营销类产品类似,不能称为真正的保险。
从道德风险上来看,越到后期、疾病风险越高的用户越有可能购买这类产品,糖尿病的发展是有时间性的,根据个人的病龄和疾病发展速度,每个人的风险是不一样的。而由于保险公司免体检,或者在一定保额的产品下免体检,根本不能事先筛查出这类风险。在这一层面上,糖尿病保险的设计人为集中了风险。
相比而言,同为定额赔付产品的重疾险虽然保的也是某一类小概率疾病,但购买的人群是风险分散的,而且无法预测小概率疾病发生的时间和可能性高低。但糖尿病产品不一样,同样是糖尿病患者,发展程度不一样,年龄、患病时间长短不一样,血糖控制效果不一样,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因此他们最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某一类人身上风险更高。市场上糖尿病产品的保障时间有1年、5年、10年、20年不等。由于糖尿病发展的渐进性,从常理上推断,初患者、血糖尚能控制的患者购买这类产品的意愿度会很低,治疗中体现出疾病发展较快、越到后期的患者才会更感受到并发症的可能性。糖尿病产品的设计(先排除有没有可能销售出去)人为集中了风险,只不过这种风险的体现出来所需的时间比一般的赔付型产品(看病后马上理赔)要长一些。
服务嫁接无效
互联网医疗工具在过去一年多的资本密集投资之后,已经体现出其效果的有限性。这主要是缺乏合适的服务方决定的。对于糖尿病这样的专科来说,能够吸引用户的服务来自于三甲的顶级专科医生,而与其他互联网医疗工具一样,这些医生是最繁忙也最没有经济动力来提供这类服务的。包括互联网健康问诊、App健康追踪、医患沟通等工具的实践经验都已经证明,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工具的核心问题是服务者的匮乏。病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看上好的医生,获得医生更多的白殿疯病那家医院看的好白颠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