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29.html
今天是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结束隔离、回家的日子。上海交通大医院呼吸科的主治医师查琼芳踏出隔离酒店的那一刻,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这些天,上海的同事都很辛苦,而我们也将尽快加入他们。”从今天起,这位日记女神将暂时封存部分记忆,重新做回一名普通医生,投入上海的工作和生活。
在之前的14天里,查琼芳终于感觉没那么忙了,好好地睡了几觉。但是,更多的时候她也没闲着,写工作总结、做ppt、研究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如今再谈及在武汉金银潭奋战的日子,查琼芳说,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感受。
再忆往事
“查医生日记”记录武汉日与夜
离开武汉整整两周了,再谈起金银潭奋战的那段日子,查琼芳说,有些事情不愿意再去多想,她更愿意回忆的是后面那段日子,辛苦却充满着希望。
“刚去武汉的那段日子确实难,经历了突发、死亡、无奈,沮丧乃至崩溃。再去回忆,有点不堪回首的感觉。”
1月28日,查琼芳在日记里曾记录着:
目前,病区里的29个病人大部分都是上呼吸机的重病人。昨天的夜班很忙,病区里已经有一个危重病人在昨夜因为抢救无效已经死亡了,这让我们倍感压力和责任。我所在的小组负责3个重症病房,一共10个病人。走进病房,里面全部都是上无创呼吸机的病人。
为了以防病人再有情况发生,我曾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戴着口罩睡觉:在安静的环境下,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我的心跳很快,呼吸有点累,因为每一次喘气都需要费力……
没有人退缩,转过身擦干眼泪,继续奋斗。那段时间,查琼芳把这些点滴用日记写下来,不只是记录这段历史,这也成了她思考与解压的一种方式。“刚开始觉得可以用日记汇报一下工作;后来发现用日记的方法可以让他们不用担心我,我尽量用一种比较开心、愉悦、自嘲的方式去写,我觉得他们看到我的日记以后,就知道我在这边心情还可以,压力也还可以,所以他们也就放心了。”
而查琼芳所说的“更愿意回忆的日子”,是指上海首批援鄂医院三个礼拜以后的日子。防护设施已慢慢到位了,床位也比较充裕,病房里的危重症和重症病人病情出现了好转。他们中,有的撤了ecmo机器,有的下了呼吸机,有的患者从呼吸机改到高流量吸氧,还有的患者开始治愈出院……而这些,都让人难忘。
离汉时刻
她始终惦记着移交的危重症患者
在上海医院前,他们接管病房里的多数患者病情都已稳定。唯一,让队员们放心不下的,是还有两位危重症患者需要移交到其他病区。其中,60多岁的肖老伯正是查琼芳所在小组负责的病人。
在医疗队抵达前,这位老医院。因为病情重,且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被转到了查琼芳所在的病区。在经历了紧急气管插管、气管镜等治疗后,老人的性命被救了回来。呼吸机的参数逐步在往下调,感染的指标也都在往下走……每一点进步让医疗队员为之振奋。
在查琼芳的日记中,曾多次提到过这位老人的病情:
整组就管理这一个病人,精准化治疗,他的情况也比前两天好多了,检查的指标也在好转中。今天我的任务就是守着他,并且两手准备,继续完善他的病史ppt;
隔离病房危重病人的转运真的称得上生死时速!周教授拍板,条件所限,捏皮球(球囊辅助通气)转运。护士给病人吸好痰,我们先给病人尝试一下球囊辅助通气,观察几分钟后,病人心率和氧饱和度没有明显变化,可以转运了。接下来周教授在前面领路和指导,我负责捏皮球,两个医生负责前面拉床,两个医生负责后面推床和把握床的方向,还有一个随时